卡特彼勒:在困境中寻发展
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现持续性下滑,设备制造商、供应商、代理商无不业绩惨淡。不过,在中国市场一直低调的卡特彼勒近一两年的表现可圈可点。
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现持续性下滑,设备制造商、供应商、代理商无不业绩惨淡。不过,在中国市场一直低调的卡特彼勒近一两年的表现可圈可点。
不过卡特彼勒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卡特彼勒公司净运营资本和现金出现巨大亏损。1982年,公司亏损1.8亿美元。1983年的情况更加糟糕,亏损达3.45亿美元,1984年更是达到了亏损的顶峰——4.28亿美元。巨额的亏损使卡特彼勒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然而不谙变通者,必将毁于执。卡特彼勒痛定思痛,选择了迎难而上。当时的首席执行官采取了稳固商业模式、遏制亏损、改造机器设备、重组公司架构、激励员工进行全球化的团队合作、实现分公司赋权的本地化等重要举措,让公司几乎彻底改头换面。在业内树立了低成本、精益制造、优质的品牌形象。
从1925年至今,卡特彼勒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变化。每次的变化都历练了企业,让企业不断成长。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陈其华对这种变化不无感慨地说:“阵痛难免,行业整合的过程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三年来,卡特彼勒断地探索如何将公司几十年来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和中国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内涵、动态,以及需求相结合,将高性价比的产品带给客户,让产品更适合中国市场客户的需求。勇于突破、善察趋势、积极预案,或许这就是卡特彼勒总是令对手望其项背的家学渊源。
































